找到相关内容48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宗思想在西藏的传播和影响——八世纪吐蕃桑耶寺僧诤研究

    娘氏教法源流》、《布顿佛教史》、《贤者喜宴》等。《五部遗教》,相传为莲花生大师所藏“伏藏”文献,成书时间较早,其中《大臣遗教》的第十、十一、十二节详细记述了顿悟派与渐修派的思想源流、法统及桑耶寺的辩论...

    索南才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2663925.html
  • 不共加行

    。擦拭时只能用手,绝不能用氆氇、软布等。  此《三十七堆曼荼罗仪轨》是萨迦法王八思巴所作,因为简便易行所以各派通用。此外无论新派或旧派,各宗各派都有许多供曼荼罗的仪轨,尤其是宁玛派的每一伏藏中都有一种...不断的传承。人间传承以后又发展出三种传承:  (一)教传(又称长传承):师徒代代口耳相传。  (二)岩传(又称伏藏传承、短传承):莲华生大士预知藏王后代欲毁佛法,并且末法众生德薄障重,为免金刚乘教法破灭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3963936.html
  • 关于经律异相之三续

    波斯匿王女婆陀命过,极爱念之,未曾离目。殡葬已毕,亲觐如来,头面礼足,在一面坐。佛言:“今王何故衣裳尘垢,愁忧如是?王言:“有一女,适命终,甚爱念。”始殡葬竞,欲以象赎女命。乃至车马伏藏,愁忧苦恼,皆由...

    陈祚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41264746.html
  • 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详注(2)

    此字具四种义:一多字门,即真如不可得义;二啰字门,即离尘义;三阿字门,即一切法本来寂静义;四莽字门,即一切无我义。谓此心若与真言相应,能令身心无碍,犹如虚空,凡有所求,最速成就,一切伏藏,悉得现前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5465315.html
  • 九乘之巅——大圆满法

    三股:一个是翁亲尼玛法王,一个是索登堪布(索登大堪布是窍诀部总集,他取了许多伏藏大法),还有桑他多杰这三个传承,又合到一起传到谢尔洛大堪布。谢尔洛堪布,那个白胡子老者,他是实修派,他在冰天雪地披两床湿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82365443.html
  • 佛教生态观的特质及其现代启示

    rdquo;《观无量寿经》云(大正12·343c):“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无缘慈摄诸众生。”又,慈悲为万善之基本、众德之伏藏。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七云(大正25&...

    觉醒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5466511.html
  • 五世达赖喇嘛人觐——兼论清顺治至乾隆诸朝册封达赖喇嘛的问题

    重大影响。从历史上看,它是根据元代八思巴时代萨迦派设立的一种侍从制度,将远行队伍组织得声势浩大、堂皇壮观。除各教派僧侣、各地领主和俗人外,班禅喇嘛、固始汗、第巴等重要人物也一路远送。当时西藏流行伏藏预言...

    冯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71466590.html
  • 佛教史话(2)

    其中以四大派最为著名:   一、宁玛派:俗称「红教」,乃十一、二世纪时,由素尔家族的三人,依莲花生所传入的密咒及「伏藏」经典所创的一派。尊莲花生为祖师,重密轻显,以无上瑜伽为究竟,根本教义为「大圆满法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0968742.html
  • 西藏历史文化大事年表

    宇陀萨玛。云丹贡布在后藏年堆地区(年楚河上游)的古希热塘地方出生。他得到《四部医典》的伏藏本,加以增订注释,使《四部医典》广泛流行于世。   1128年 宋高宗建炎二年 藏历第二饶迥土猴年   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1086927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三辑)

     因为无法常在定中,乃至甚深定中,所以无法确实掌握微细念飘忽的行踪。  证明:微细念是根本无明所伏藏,是生死念。 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一日晨 沙门 净元 于圆觉寺  分别心  一念分别  即一念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370238.html